寂寞生吞

 

看完后,回看标题,整个故事的基调从此已经可以感受出几分。

生吞,生生吞下,文字散发出晦涩的味道。

要说文字的感受,化作影视的话,与之相近的体验是一部剧——《无证之罪》。

冷冽,无情。

故事的氛围由始至终都把持得很好,把我的思绪裹挟至终。

看完后,只想感叹这是个悲伤的故事。

即便书打的名头是悬疑类。

作者给予这个故事里的人物尽可能大的公平,你的一言一行,可以寻到理由。

没有无缘由地善良,更没有无处生长的恨。

他们做事都有原因,正因为此,才有种无论重来多少回,可能也无法改变这结局的无力感吧。

现在、过去两条叙事线,来回交织穿插,将故事紧紧编织在一起。作者一定花费了大功夫。

这本书的质感,对我胃口,想推荐给大家。

(我没剧透吧,嘻嘻!)

 

 

人这一辈子,唯一逆生长的东西就是胆量。

你们孤立人家,还嫌人家不合群?笑死人了。

当晚天空中的云层很厚,月亮时隐时现,跟着他们跑了。

但他始终没有发出一声,眼泪被死死噙在眼圈里,没漏走一滴。

“死亡”二字,从他嘴里念出来稀松平常,行云流水,像那一辆辆从我们中间穿梭而过的自行车,载着一张张陌生的面孔,汇入晚霞。

21世纪广场就在门口,挺普通的,远没有电视里壮观。彼时我已陡然开悟,明白人生和世事大抵如此,靠近了,都不壮观。

她永远那么善良,善良到让人不忍。而我和冯雪娇却在那天亲手把刀扎在她的心上,悄无声息。

孩子,欢迎来到这个更残酷的世界,这一次,你是孤身一人。

黑暗是路途,光明是去处,那从未也永远不会降临的天国,才是真谛。——《生日感怀》

共犯过罪孽的人,无论时隔多少年,依旧能达成某种共识,那就是假装一切从来没有发生过。

无缘由地彼此憎恨,或许也是人身为群居动物的天性之一。

该说的,冯国金全说了,捞干的说,每说完一点,夹子就咬得更死一下,直到见了血,露了肉。

她自己笑了两声,没一会儿,那笑声又干瘪下去。她说,可如今再也凑不齐人了。

死——

那声怒吼,或者叫哀号,本应具有划破夜空的锋利,却像个濒死的生命一样无力,没有回响,转眼被黑夜生吞——那是来自一个无法诉说苦难的身体里,最深处的绝望。

幸福这种事,从来与时代无关。

从地面上渗进来的水,在防空洞顶部分散成许多条缓缓前行的细流,凝结成一片成群的水珠,在手电筒和火焰的映照下,反射出星星点点闪烁的光亮。

原来真的有星光。

 

 

看了B站纪录片——《但是还有书籍》后,被安利了好几本书,特别是知道了后浪出版社,他们不遗余力、努力地向读者推荐小众的华语作家。

我就是喜欢小众嘛!这回先买一本尝尝鲜。

老实讲,我不是能看得很明白。

故事能理解,但对于作者背后想表达的意味有些迷惑。

但光看文字,这作者也绝对是天才了。

无尽的想象力,现实与梦境的自然交替。

松散的故事结构,对人物内心,情境氛围的感触,满是真是社会上,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之感。

有没有人懂我,多半又是我在自作多情吧?

别人怎么看我?我能做自己吗?

……

也许活得越久,越能懂这本书。

那么,是真的买值了。

 

《寂寞的游戏》

我,人天生就喜欢躲藏,渴望消失,这是一点都不奇怪的事;何况,在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之前,我们不就是躲得好好的,好到连我们自己都想不起来曾经深藏何处?

他每拨动一下流水,成群的金色小鱼便游梭起来,把水面织成一匹泛着银光的白布,四周宁静无比。

那年我十三岁,我最好的朋友是孔兆年和狼狗,一个几乎不讲话,一个用自己的方式讲话;一个躲着全世界,一个则是全世界都躲着他。

琴声从墙那头传来,变得遥远又柔软,好像一艘向我飘来的小木船。有时,琴声又像波浪一般令人昏昏欲睡,好像躺在摇篮里似的,这就是我最快乐的时候。

或许是那天阴沉的黄昏带给我的影响吧,当我们和往常一样走在学校侧门的小路上时,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潮味,天边的晚霞薄薄的像是一抹炭火的余烬。

看着地上的碎叶片,我心底的窃笑化成一团拥挤,细小的水泡,不断地上升扩大,发出像豆荚绽裂般的清脆声。

《遇见舒伯特》

一声冷冷的“再见”,像一只蚊子在我的耳膜上轻轻叮了一下。

录音带平稳地向前卷动着,过去的声音和现在的沉默一起重叠成了空白的滋滋声。

《送行》

雨港的早晨是灰色调的,整座城市的大街小巷都像被盐水泡过似的。

《密封罐子》

木纹细密优雅的桌面上,还躺着一枝刚从院子里折下来的白色山茶花,素净的花瓣羞怯地依偎在一起,泛起丝绸般的月光,仿佛是一个沉睡中的女婴。

妻的欣喜神情,就像一尾刚被钓者重新放回溪流里的小鱼,仓皇而幸福。

半边月亮从茶树顶上探出头来,水洗过的光泽,像是面锅里冷去的蛋白。

《木鱼》

列车娓娓地从几楼高的住户窗外滑过,像一抹悠哉的云朵。他喜欢这样在半空中游过窗外的那些水泥方格,这个时候,他感觉自己像一只离群的鸽子,一只落在电线杆上冷眼旁观的灰鸽子。

评论

热度(2)